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以验证收费一方的“成本说”是否站得住脚

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以验证收费一方的“成本说”是否站得住脚。即使打中了乱收费的“七寸”,有时,对方依然我行我素,消费者依然无可奈何。一边是没有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普通消费者,一边是垄断带来的十足底气,即使乱收费一再被整治清理,新的收费名头仍会继续出现。

  一些银行免费服务近期正在发生悄然变化——列举若干被指为“新一轮乱收费”的服务项目,如12月1日起农行开始收取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务费;从明年起兴业银行将对IC借记卡开卡和换卡收取每张20元的工本费;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则将对日均资产不足5万元的金卡客户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账户管理费……这些费用收得合不合理,再次引起公众热议。

  收费,银行这一举动大家并不陌生,不过因为每每“创新”收费的名头,每一次收费都给公众带来某种“惊奇感”。从年费、账户管理费,到短信通知服务费、IC借记卡费,在消费者“这也要收费?”的惊讶声中,银行屡屡印证着“只有想不到,没有收不到”。而与花样翻新的收费项目相比,收费的理由几乎不变,总是少不了“成本”一条。

  银行收费,我们真不愿意轻易为其冠上“乱”字定性,但是不幸,这一次又被消费者抓了个正着,尤其是公众意见最大的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务费。精明的消费者算了一笔账,每月2元,一条短信一角钱,相当于20条短信的价钱,一个月哪有那么多账目变动需要银行发短信?更何况,银行与通信运营商是合作关系,短信的价格低到只需几分钱,即使包括银行发送的广告短信,这样的收费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落进银行口袋。收费究竟是“成本增加”,还是利益驱使?不难得出的结论将银行的收费行为再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,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。

  此前,针对部分银行收费不合理现象,监管层多次出手整治,叫停各大银行若干收费项目,清理、登记若干收费项目,并抓紧修订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目录。

  这轮收费的不合理之处被消费者指出,得益于信息对称带来的好处。遗憾的是,更多的时候,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以验证收费一方的“成本说”是否站得住脚。更遗憾的是,即使打中了乱收费的“七寸”,有时,对方依然我行我素,消费者依然无可奈何。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银行业,也多发生在其它一些行业,一边是没有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普通消费者,一边是垄断带来的十足底气,即使乱收费一再被整治清理,新的收费名头仍会继续出现,按下葫芦浮起瓢。

  市场经济没有“免费的午餐”,享受服务便应该付费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。消费者如果听闻收费、涨价就色变,也不是理性与成熟的表现。关键问题是,收费方不能想收就收,想收多少就收多少,不用听证也没有商量的余地,尤其是一些原本免费的项目突然开始收费,消费者只能“被通知”,总有“先养猪后吃肉”之嫌,难免温馨变闹心,好感变反感。

 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新一轮收费的“玄机”——随着利率市场化,银行靠吃存贷差“躺着赚钱”的时代渐行渐远。近几年的上市银行财报也显示,银行利润增速不断下滑,利息收入不“给力”,银行纷纷转向中间业务,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
  说实在的,消费者并不在乎那几元短信通知费、账户管理费,在乎的是付了费有没有得到合理的、并不缺斤短两的服务,更在乎的是不能总被某些垄断企业牵着鼻子走。给一个透明的收费理由、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、提供多种服务选择,对这些企业来说,有多难?

上一篇:传统观念等的冲突以破解真相为线索展现了悲剧面前真挚的父爱
下一篇:居民小区惊现吸毒窝点警方重拳出击铲除“毒瘤”

网友回应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